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f6福鹿会官网!

f6福鹿会官网f6福鹿会官网

400-123-4567
138000000000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f6福鹿会官网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工业园88号
手机:138000000000

咨询热线400-123-4567

f6福鹿白金会:制造用钢趋向降低已成行业共鸣 大领域修造更新带来800万吨增量钢需

发布时间:2024-04-30 21:18:04人气:

  4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表示,一季度,钢铁行业运行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建筑钢材需求趋势下降已成为行业共识,汽车、家电、船舶、机械等制造业用钢量稳中有升,大规模设备更新可带动中高端工业用钢材消费增量约800万吨。

  另外,随着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时间临近,中钢协正在组织行业开展碳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指南和核查技术指南的相关研制和修订工作,完成工作初步方案之后,将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反馈。

f6福鹿白金会:制造用钢趋向降低已成行业共鸣大领域修造更新带来800万吨增量钢需

  需求不足是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钢协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2.32亿吨,同比下降4.7%。

  另外,钢铁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制造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42%提高到2023年的48%,今年初以来呈进一步上升的态势。一季度,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冷轧薄宽钢带、镀层板(带)、热轧薄板为产量增长较大的品种,同比分别增长9.0%、10.4%、16.5%、14.5%、63.8%。

  “优化品种调结构,这是搏击市场风浪的关键所在。”姜维指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建筑钢材需求趋势下降已成为行业共识,汽车、家电、船舶、机械等制造业用钢量稳中有升,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产业对钢铁的需求快速增长。

  钢协会员企业近年盈利数据分析显示,兴澄特钢、湖南钢铁、新兴铸管、龙腾特钢等位居前列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钢材品种正在成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将聚焦钢铁、机械、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也提振了钢材市场需求预期。

  据中钢协测算,大规模设备更新可带动中高端工业用钢材消费增量约800万吨。随着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制造业、能源等钢铁需求将迎来新机遇。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市场调研部主任石洪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大规模设备更新,目前新型电力规划带来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持续提速,对钢材需求形成新的支撑。目前钢材需求的下降主要是来自于建筑业用钢,尤其是螺纹钢已经退居第二大钢材品种,2024年总量将降至2亿吨左右。另外,钢材的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还存在不确定性。

  就目前情况看,钢材的外需市场还依然保持着去年的增长势头环保设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出口钢材2580万吨、同比增长30.7%,出口均价789美元/吨、同比下降33.4%;累计进口钢材175万吨、同比下降8.6%,进口均价1642美元/吨、同比下降4.1%;折合粗钢净出口2438万吨,同比增长33.7%,钢材出口“量增价跌”趋势明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产业运行部主任陈玉千指出,主要满足国内需求是中国钢铁始终坚持的基本定位。一季度,钢材出口延续了2023年的增长态势,这是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且保持较强竞争力的体现。不过,钢材出口呈现“量增价跌”的态势不可持续,在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下,企业须重视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

  据统计,2023年我国遭受贸易救济原审调查4起,今年一季度已接到贸易救济原审调查5起(2023年至今原审和复审调查及反规避调查共计43起),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发起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

  陈玉千表示,企业要理性对待、优化结构,通过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与服务。从出口品种看,板材出口量大且增长明显,热轧板卷、镀层板和热轧薄宽钢带出口增量较大。一季度,我国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超过35%。

  “我们还将加强上下游、国内外交流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会展活动,促进供需对接,推动企业转变出口模式,增加对终端用户的直供直销。”陈玉千说。

  在需求不振的影响下,钢材产量与价格均出现同步下降。中钢协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2.57亿吨,同比下降1.9%;钢材产量3.36亿吨,同比增长4.4%。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一季度平均值为109.95点,同比下降6.29%,但同期进口矿价上涨10.6%。

  “不合理的矿价严重侵蚀了钢铁行业效益。”石洪卫指出,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87.08亿元,同比下降47.91%;平均利润率为0.58%,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截至3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3.04%,同比上升0.75个百分点。

  面对持续的利润下行甚至亏损,不少钢企的钢材库存也比较高。不过,进入4月份之后,企业库存显著下降。4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约1812万吨,比3月中旬、去年同期、前年同期分别下降7.26%、2.29%、7.89%。

  石洪卫指出,钢铁企业仍存在进一步控产降库存的空间。4月中旬,钢材企业库存比2021年同旬仍高221万吨、高13.9%,比2020年同旬高70万吨、高4.0%。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钢铁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律控产降库存,特别是大企业要发挥区域性带头作用,维护市场稳定。

  4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持续巩固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方面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坚持以节能降碳为重点,区分情况、有保有压、分类指导、扶优汰劣,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有业内人士分析,2024年的粗钢产量调控措施仍具有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再单纯要求粗钢产量同比下降,重心转移至产量“调控”;并首次提出扶优汰劣,以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钢协发出倡议,自律控产降库存,这是当前行业保效益的首要任务。钢铁行业运行呈现“三高三低”特征,原因主要是供给弹性释放过大,市场需求同比下降,企业库存大幅增加,对上游原料价格产生支撑,对钢材价格产生抑制。亟须全行业统一思想,降低生产强度,杜绝恶性竞争,推动钢厂库存尽快回归往年正常水平。

  “特别是随着近期下游需求逐步恢复,市场上出现一些关于钢价、效益前低后高的炒作,需警惕随之而来的复产冲动导致产能过快释放,再次造成新一轮供需失衡。”姜维指出,各区域的龙头企业要起到带头作用,加强区域自律、深耕区域市场,共同维护市场稳定有序。企业要保持定力,坚持控产降库存,践行“三定三不要”原则,追求有质量的运行、有效益的发展。

  绿色化也是钢铁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截至2024年4月23日,共有136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58家企业4.4亿吨产能作为极致能效培育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实施极致能效工程,已带来十分可观的节能减碳量。目前,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累计发布EPD报告120份,下载量超过2.3万次。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近期公开指出,今年下半年,钢铁等行业将开展企业碳排放数据报送及月度存证工作。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8多亿吨,700多家企业,平均每家排放200多万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钢铁行业相较于电力行业而言,工艺流程结构、原燃料结构、产品种类等影响碳排放的因素都更为复杂,碳排放的核算难度更大。其次,钢铁企业规模差异大、数量多,碳数据管理水平急需提升。从碳交易经验来看,前期在多个省市的试点碳市场中有80家国内企业纳入,但是这些企业仅仅覆盖了13%的粗钢产量。在整个行业的碳资产的管理、碳交易的相关经验上,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差距还比较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不过,纳入碳市场也是一个绿色发展的机遇。碳排放交易机制是通过碳定价,采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降碳的手段。健康稳定运行碳市场可以通过碳价值的体现,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把碳资产作为新兴资产,有充足准备的企业,将会获得发展的先机。”冯超说。

  此外,《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自5月1日起施行。作为钢铁企业,未来一旦进入全国碳市场,主要的责任义务是什么?逯世泽认为,一是作为碳排放管理的责任主体,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监测计量、统计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完成配额清缴履约的主体,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限足额清缴其碳排放配额。未按时足量完成配额清缴的,将受到责令整改、罚款直至停业整顿、核减下一年度配额等处罚。三是应主动配合接受检查。

  冯超表示,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需要分阶段逐步完善,中钢协前期已和相关部委积极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在纳入的初期,考虑到行业复杂性,鼓励企业积极采取降碳措施的同时,熟悉碳交易的相关规则,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建设以及引导。

  中钢协也正在组织行业开展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指南和核查技术指南研究相关工作,协会自身也在开发碳核算的填报系统,摸清家底。下一步,在完成工作初步方案之后,将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反馈,并且组织行业进行讨论。同时也将加强企业碳市场能力建设,在相关的研讨培训等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陈世卿:希望在中国先做出分布式智能超算

推荐资讯